切换到宽版
  • 707阅读
  • 1回复

竹山不老  诗路长存——写在竺岳兵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 [复制链接]

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离线氧吧
 

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   发表于: 2020-07-07
竹山不老  诗路长存
——写在竺岳兵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
新昌浙东唐诗之路研究社


竺先生,阔别一年,别来无恙?
一年了,我们看着您看过的书,走着您走过的路,想着您所想过的问题。这些天,我们常回忆起去年您病重住院期间的一幕幕, 想起您对我们的嘱托与期待,常常泪目。
作为一布衣之士,您半路出家,蛰居山城,而名满天下。您首创“唐诗之路”并在该研究领域获得了崇高威望,究其原因,除却外部因素,您立志高远,目光敏锐;气势磅礴,执着忘我;严谨扎实,不断创新。您总是说要做一只石头底下的蟹,躲在地球上的某一个角落去研究某一个人,这“某一个人”就是李白。而您不但研究了李白,还提出并将“唐诗之路”的研究推向了学术的高境。这不仅嘉惠士林,沾溉后学,而且有其更普遍的意义,会深刻而长远地影响世人。
在您身上,体现出了一种“骨气”,一种“傲气”,更有一股 “正气”。正是这些,凝成了您的“士气”,支撑您在多舛的人生路途中,高眼光,高境界,比强者更强,比弱者更弱,砥砺前行,成就辉煌。在您身上,我们有取之不尽的精神食粮,您的学术研究方法和治学精神,是我们前行的力量。

凭着"唐诗之路精神”,您独具慧眼发现了“唐诗之路”,为了唐诗之路的研究与开发事业毫无保留地献出了自己的一切,几十年如一日,在新昌县城永安巷的陋室中,潜心耕耘,取得了学界公认的研究成果。“唐诗之路”从酝酿,到提出,再到开展多次国内外学术会议交流,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,成为与“丝绸之路”“茶马古道”相媲美的一条文化之路。
在俞晓军《竺岳兵 “唐诗之路”研究情况综述》一文中,对唐诗之路精神作了如下评析:我们一提到“唐诗之路”,就想到竺岳兵,一想到竺岳兵,就想到“唐诗之路”。尤其是在当前迎来新一轮“唐诗之路”研究局面时,我们更是缅怀这位坚强执着的先行者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竺岳兵,就是“唐诗之路”的另一个代名词。由竺岳兵树起的竺岳兵精神,就是唐诗之路精神的灵魂和精髓。一种精神之所以能称其为精神,是因为它提供了这个时代及其后世所需要的精神力量,是具有普遍意义的,是能历久弥新的。竺岳兵以“用最少的时间考虑物质生活,用最多的精力研究疑难问题”作为座右铭,他亦以自己的一生践行了这句话。竺岳兵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,耗尽一生心力财力以支持学术,可以说是不忘初心的典型代表。竺岳兵以严谨的学术研究对历史负责,以充分的文史挖掘为现实服务,以拳拳的赤子之心,醉心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,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,也必将深远地影响后世之人。
“唐诗之路”的发现,是找回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块瑰宝。它在学术史上具有开拓性,意义重大。我们有理由相信,由您开创的唐诗之路会越走越宽,唐诗之路精神亦将发扬光大!


离线氧吧

只看该作者 沙发   发表于: 2021-07-11
写在竺岳兵先生去世二周年之际

转眼间,竺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两年了,我内心是沉痛的,但我们一直在努力,展现我们昂扬的精神面貌。前两天,我为浙江诗词大会的代言视频在他们的公号上推出了,其中讲到:“浙江省率先启动的,就是浙东唐诗之路建设。这就是浙江自信,就是文化自信。文化自信,让我们从更好地观照脚下的土地,观照身边的山水开始。”是的,唐诗之路之所以是唐诗之路,是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的,与浙东的自然风光是密不可分的。我们要继续的,是沿着这条路踏实前行。
确实,我们须臾不敢懈怠。在近两年的工作中,我发现竺先生涉及面广,上及远古,目环宇宙,我深感:因为他有开阔的视野,历史的眼光,凝为喷发的一点,这一点,就是唐诗之路。所以,我们深感我们肩负着历史的使命,继承、弘扬唐诗之路,我们责无旁贷!我想,也唯有在这样的继承和弘扬中,我们方能超越自我,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!
两年来,我们努力守住唐诗之路的“根”和“魂”。这里我首先要感谢领导继续让我坚守永安巷6号板屋。只要有时间,无论是不是工作日,我都会在板屋。像绍兴市纪委陈灿书记来访前,县纪委的同志就先来踏点,那天,就是周六,像永安巷6号建筑建造者的孙子和原县总工会主席的儿子来访旧,也都在非工作日。还有一些慕名而来的客人,他们来访也不择时间,我都一一热情接待。其中,浙江文史馆和中国美院在“青山行不尽”艺术展前,三批次到访板屋,后邀请我参加开幕式,在开幕式上循环播放采访我的镜头。他们从我长长的采访中截取了一句话:“我觉得我在这里并不孤单,我身后有那么多的古人,还有与之相伴的竺老师。”这些肺腑之言,也是我的力量源泉。我觉得,我们的坚守,我们的努力是很有价值的。为了保护永安巷6号建筑,我们也做了大量的工作,这里我们也要特别感谢博物馆,他们对该建筑给予了充分的重视。
如果借用李白的几句诗反映我们两年来的成长轨迹,我想可能可以这样说:在竺先生刚去世时,我们是“烟涛微茫信难求”,但我们从接下来的工作中感到了力量,感到了“天姥连天向天横”的力量。于是我们“身登青云梯,脚著谢公屐”,发现“洞天石扇,訇然中开”,现正“即骑访名山”。我们期待,我们在各位领导、老师的关爱支持下,勇登唐诗之路这名山高峰,将唐诗之路事业发扬光大!

快速回复
限100 字节
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,建议存为草稿
 
上一个 下一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