切换到宽版
  • 2509阅读
  • 13回复

专访林建华校长:如果我们现在没有把人培养好,几十年后人们就会指责我们 [复制链接]

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离线氧吧

只看该作者 10楼  发表于: 2018-07-30
林:都可以谈了。如果学院同意某个人作为“百人计划”引进,就要到学部人力资源委员会讨论;最后到学校层面,我们只是监督一下,看看学部的学术标准把握得是不是妥当。当然,个别也会被否定。
黄:否定权还是掌握在校长的手上。
林:如果他们的要求太低了,我们会提醒要把握标准,学校要在学部之间把握好质量和均衡。
黄:也就是说,你这是校、部两级管理,重心放在学部。
林:可以这样讲,但学部不是实体,实际的实体还是校、院两级,学部可以看作是代表学校的一个派出和监管机构。例如,教师晋升的条件是由学部讨论和决定的,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兼顾不同学科的特点。学校只是控制教师晋升的总量,名额分配到学部,学院提出候选人,学部的学术委员会作最终决定。重大过去的做法是学院提出候选人,学校学术委员会讨论决定,由于学校的学科跨度比较大,把握上容易出问题,操作起来也很麻烦。
黄:现在,是你们统筹,还是他们统筹?
林:他们统筹。学校只是帮助做人事方面的辅助工作,帮助了解情况,给学部的名额完全由学部自己分配。学校的学术委员会就审查学部制定的标准是否合理。这样使责任更加明确,操作也就变得很简单了。
黄:这样学部的作用就真正发挥了,同时,教学的工作还是在学院。
林;对。浙江大学的学部制开展得更早一些,最初是希望建立较实的学部,这很类似于国外大学的学院。实施了一段时间,发现很多问题,最近学校对学部制度进行了修订,学部不再是管理实体,主要负责学术事务,责任和权利更多地直接下到院系,包括学术评价、职称评审、引人用人、教育教学等等,当然配套资源也相应下放到院系,学部则更多地在跨学科协调、跨学科平台建设等方面发挥作用。中国大学的情况不同,我们是先有学院,再建学部,开始时学部虚一些有好处,可以根据发展情况,逐步增加学部的统筹功能,这样大家更容易接受一些。
离线氧吧

只看该作者 11楼  发表于: 2018-07-30
开门办教育
黄:下一个问题,你在教学上还做过哪些改革?
林:以重庆大学为例。首先,是对大学的教育进行定位,就是要培养什么人,当时,我们提出了一个比较具有一般性的定位——培养能够适应和驾驭未来的人。这是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一个理念,或者说一个目标。这里面有几个要点:一个是适应未来,不能仅仅考虑现在,我们还希望一部分人能够引领未来;第二个要点是讲,我们培养的是“人”,并没有讲“人才”。当时讨论的还是比较激烈的,焦点是用“高素质人才”,还是用“人”,后来,大家觉得“人”更能体现我们教育的整体性和全面性,能够更好地体现对素质方面的整体要求。关于“驾驭”这个词,当时也琢磨了很长时间。到底是用“驾驭”呢,还是“引领”呢?也做了一番思考。
其次,如何培养人是最重要的。重大的文科和理科相对比较弱,培养研究型人才没有很大优势,因此,重大应把理科教育作为基础性教育,然后进入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,换句话讲,要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放到战略地位,工程方面让教务处做了很多讨论。后来做了几个尝试,我觉得还是蛮有意义的。
对于本科教育改革,我们当时做了这样的思考:学生现在缺乏的是什么?应当是价值观。总体来讲,我觉得我们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做得还可以,但学生的实践能力、价值判断、创新意识等的差距比较大。所以,当时就提了几个概念。第一个是重大人才培养要以创新、创业为特征,实际上,无论从事什么工作,都需要有创新创业的精神和能力,第二个是“开门办教育”,当时提出要打开国门、校门、教室门,更多地了解社会需求变化,更多地参与社会实践。这方面也做了一些具体事儿。例如,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合作开展coop教育模式,“coop”就是cooperation,这是在美国很受欢迎的一种教育模式,有100多所学校都采用这种模式来培养应用人才。美国一般的本科是四年,coop是五年。第一年在学校学习,接下来的三年,有一半时间要到企业里去工作。所以第二年学校就要给学生找工作。他们实行的是三学期制,学生分两部分,在学校和企业轮换,最后一年是在学校里毕业。
离线氧吧

只看该作者 12楼  发表于: 2018-07-30
黄:中间三年分为九个时段。
林:是的。管理的工作量是非常大的,管理成本也很高。学校要专门设立一个大概几十人的 coop office,负责联系企业和用人单位。重大这学期已经开始辛辛那提大学合作,他们的 coop office派了三个人过来,帮助重大建立与企业的联系,合作在中国大学推进coop模式,辛辛那提大学还会派一些老师来上课。我认为,这种模式一方面可以解决现教育与实际脱节问题,同时,经过不同行业的实际工作,我还希望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,在价值观、人生观方面能够有更多提升。我们现在的教育有很多问题,很多优秀企业和机构需要人,但又找不到符合要求的人选。我希望,coop教育模式能够在这方面做些尝试,这也是很有特色的。
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,就是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。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,就是要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,放在重庆大学的战略地位。这个判断是怎么得出来的呢?我觉得,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有两个方面很重要,一是高度依赖于队伍状况,队伍建好了,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就有了保障;二是学术型人才培养是个体行为,导师起主导作用,学校也管不了很多,只要把工作条件、质量监管做好就行了。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则不同,学校要做的事情很多,我们过去(现在也是一样,很多学校都是)只是把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方案用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,像是翻版或者附庸。学术型研究生名额不够,就用专业学位研究生做研究。这显然是不对的。专业学位人才培养应当面向真行业和应用领域。
举一个例子,重大的机械、材料、电气等工科专业都很不错,我们准备在工科领域建立2011协同创新计划,因为重庆市的汽车行业发展得很好,自主品牌的长安汽车很强,我们就选择了汽车领域。由于重大自己的汽车学科并不强,如何才能真正让企业受益?是人才!我们成立了一个汽车研究中心,要从汽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入手,联合长安、福特、中国汽车研究院等开展研究生的合作培养。这个项目从三年级中招收免试推荐学生,长安和福特都非常兴奋,我们共同制定培养方案,福特每年从美国总部派十几个专家,给学生讲课和指导学生,学生最后一年在企业工作实习。我觉得,这才是真正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。当时还提议,由建筑学部主持一个钢结构研究生培养项目。钢结构也是跨学科的重要方向,与工学部的机械、材料、力学,以及建筑学部的土木工程等专业都有关系,这样我们可以针对钢结构这个行业,与企业合作培养专业人才。
另外,我也认为,大学的学科结构应该是网络状的。也就是说,像机械、材料、电气等传统的学科可以看成纵向的基础,我们可以针对重大应用和前沿领域,通过跨学科方式,建立一些研究中心,把这些学科结合在一起,这无论对跨学科学术研究,或是专业学位人才培养,都是非常重要的。
离线氧吧

只看该作者 13楼  发表于: 2018-07-30
黄:应用型人才培养应该以行业产业需求为主导,以社会需求为主导,而不是以学科为主导。
林:是的,我们的应用型人才培养,不应当以学科为主导。实际上,除了上面讲的汽车和钢结构,我们也通过国际合作,开展了物流方面的人才培养,这都是希望在跨学科方向上,开展人才培养的尝试。
黄:这是专业学位的培养,我觉得也是人才培养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。
林:还有一个问题,就是大学怎么和社会联系?怎么能够让我们的大学更适应社会?我们当时除了做这些,还有一个概念就是要“请进来”,更多地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,让社会人士参与到大学教育的改革讨论当中。
黄:你对于“985”大学服务地方有哪些看法?
林:区域是大学最直接的客户,我们理所当然要提供服务。例如,浙江大学的任务应当是什么?我觉得应当是两个方面:一个是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,另一个则是要为浙江的社会经济发展,提供人才和学术支撑。浙江大学在服务地方方面是有传统的,很早就提出了学术要“顶天立地”的理念。例如,针对浙江优质教育资源比较缺乏的状况,我们正在设法提升城市学院和宁波理工学院的教育质量。学校正在海宁建设国际校区,将与几所国外大学建立联合学院,我们在舟山群岛建设海洋学院。这些不仅为地方发展提供人力资源,也将提升浙大的整体实力。
大学还应当根据国家和地方发展,做好学科的前瞻性布局。最近我们在机器人、大数据、网络安全、生物制药等领域,以及一些重要的基础学科领域,进行了深入的研讨,并开始前期立项,我们希望这些项目能够为未来的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。
快速回复
限100 字节
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,再选择上传
 
上一个 下一个